首页 » 综合比分 » 【观察】英力士曼联一年①极致降本,然后使劲挥霍?

【观察】英力士曼联一年①极致降本,然后使劲挥霍?

admin 2周前 (10-10) 1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成本削减与引援豪掷的失衡棋局


当英力士集团在2023年夏天正式完成对曼联的股权收购时,球迷们曾期待这家以精细化运营闻名的化工巨头能为俱乐部注入新的管理逻辑,一年过去,英力士时代的曼联却呈现出一幅矛盾图景:俱乐部在运营成本上推行近乎严苛的“降本增效”;转会市场上屡屡刷新纪录的引援投入又让人瞠目,这种“极致降本”与“肆意挥霍”的并行策略,究竟是理性重建的必经之路,还是方向模糊的危险赌博?

成本削减:从青训到基础设施的“手术刀式”改革

英力士入主后的首个财年,曼联的非足球支出同比缩减18%,其中青训体系与基础设施的调整最为显著,传统梯队中多达7名长期合同的年轻球员被解约或低价出售,U21梯队甚至因预算压缩取消了两次海外拉练计划,更引发争议的是,卡灵顿训练基地的翻新工程被推迟,医疗康复中心的部分高端设备采购计划遭冻结,理由是“避免非必要开支”。

这些举措与英力士在尼斯俱乐部推行的高效运营模式如出一辙,集团体育总监戴夫·布雷斯福德曾公开强调:“足球产业的本质是商业,每一英镑都应产生明确回报。”曼联名宿加里·内维尔对此批评道:“削减青训投入如同砍断俱乐部的根基,英力士似乎忘了曼联的传统恰恰在于培养自己的血液。”

转会市场的“报复性消费”:溢价引援与薪资泡沫

与日常运营的锱铢必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曼联在引援上的豪掷千金,2024年夏窗,俱乐部以创队史纪录的1.2亿英镑签下葡萄牙中场若昂·内维斯,随后又以9000万英镑收购布莱顿边锋弗格森,这两笔交易均远超市场估值,而球员周薪均突破30万英镑,进一步推高了薪资总额。

【观察】英力士曼联一年①极致降本,然后使劲挥霍?

更令人困惑的是,曼联在相同位置上重复投资:斥资6000万英镑引进中卫布兰斯韦特后,又租借了拜仁老将德利赫特,体育总监阿什沃斯的解释是“构建深度竞争”,但英超财务专家基兰·马奎尔指出:“曼联的净转会支出已占营收的89%,远超欧足联财政公平法案(FFP)的警戒线,若无法通过欧冠实现收入增长,俱乐部可能面临处罚。”

【观察】英力士曼联一年①极致降本,然后使劲挥霍?

战略矛盾背后的管理困境

英力士的“降本”与“挥霍”并行,暴露了其战略定位的模糊,集团试图通过成本控制向股东证明其商业操盘能力;球迷与媒体对战绩的迫切期待又迫使他们在转会市场寻求“速效药”,这种两头讨好的尝试,反而让俱乐部陷入更深的矛盾。

主帅滕哈赫的处境尤为典型,他曾公开抱怨医疗团队缩编导致球员恢复周期延长,却又不得不依赖高价新援维持战绩,本赛季曼联伤病频发,与训练设施更新滞后、康复资源不足密切相关,前曼联队长罗伊·基恩讽刺道:“他们一边用塑料袋补训练场屋顶,一边砸钱买球星,这就像开着生锈的卡车去抢购奢侈品。”

球迷与市场的双重压力

老特拉福德球场的上座率在2024-25赛季初出现小幅下滑,球迷组织“曼联信仰者”发起多次抗议活动,批评英力士“将俱乐部视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曼联的商业赞助收入增长放缓,阿迪达斯等合作伙伴对球队战绩提出明确要求,内部文件显示,若连续两个赛季无缘欧冠,球衣赞助金额将自动削减30%。

这种压力或许解释了英力士在转会市场的疯狂——通过巨星引援稳定战绩,换取商业收益的持续性,但正如《足球经济学》作者斯蒂芬·西曼斯基所言:“足球俱乐部的价值长期取决于系统性建设,而非短期明星效应,曼联目前的策略像是在用高杠杆赌明天。”

平衡木上的危险舞蹈

英力士的第一年,曼联在财务数据上暂时实现了“减亏”,但球队竞技层面的结构性隐患并未消除,青年球员流失导致梯队厚度下降,高薪老将难以清理,更衣室薪资结构失衡……这些问题的代价可能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显现。

欧足联即将推行的新版财政公平规则(FSR)要求俱乐部将球员成本控制在总收入的70%以内,而曼联目前的比例高达84%,若无法在2025年前达标,俱乐部可能被迫出售核心球员,甚至面临欧战禁赛风险。

相关文章